公司搬场 空调拆装
工业搬场 家具拆装
起重吊装 布展撤展
2024年香港楼市算是乌云密布,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我竟然进场买房了。即使已经签了正式合约,还是觉得有点不真实。
买房的节点,刚好我是我来香港的第十年。从21年开始就有想买房的想法,本科到硕士、读书到上班,十年来搬了六次家,租来的房子总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却因为不是业主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好好改造。
在买大件物品的时候永远都要考虑之后搬家该如何处置,每次搬家至少前后都要折腾一个月,实在是有点累了,想拥有自己的一个小家,能按照自己的心意设计,用喜欢的物件将一间房子慢慢填满,又不用担心将来如何将他们搬走。
这两三年看了不少房子,时不时刷一刷各大中介app,看着自己关注的几个楼盘房价慢慢下跌,终于接近了心仪的价格。
从一开始看房目标就在红磡黄埔一带,我在这一区也生活几年了,觉得这里地段好、旧区生活配套齐全,虽然街道比较逼仄,但走几步就有黄埔沿海的海滨长廊,非常适合放松。而且红磡作为交通枢纽,四通八达,又临近不少大学,算是所谓“港漂中心地带“之一”。
买房需要一点冲动,一开始最想买的其实是现在租住房子的小区同户型,45年楼龄屋苑但保养极佳,南北通透,实用率超高,物业管理也很不错,离红磡、黄埔两个地铁站都很近,但也正因如此很少有放盘,小区里很多住了几十年的长情业主。
好不容易终于等到理想的户型,刚放盘一周的左右,想着跌市大家不会轻易出手,想要跟业主讲一讲价,却被别的买家以更高价迅速抢走,连中介都感叹那位买家的价格有点高。看来在香港地段好,户型好的房子,即使楼龄老也不缺买家。
遗憾之下在网上刷同区别的房源,突然看到两年前看过的一个半新楼楼盘,楼龄不满十年,向正南,层高不错,采光充足,比我想买的旧楼少了一间小房,但是网站上挂出的价格十分吸引,比旧楼还便宜。
让我们相熟的地产经济求证才知道这个链接是假盘,是一些地产公司惯用伎俩,不死心的我还是直接联系了放盘的地产公司,果然回复说这个房源没有了,但有别的开价更高、超出我们预算的房源。
这时候我们相熟的地产经济将她手上有的这个楼盘的真实房源分享给了我们,有一套比其他开价低了不少,也在我们的预算之内。看楼时觉得房子还是比较新的,也没有肉眼可见的漏水等重大瑕疵,不过开价过低,我们还是不太放心。
根据以前的租楼经验,我们搜索了一下关于这个楼盘的新闻,确定了这栋房子没有凶宅记录。查了一下银行也能正常估价,而且估出的价格略高于业主开价。
这时候我想起不如通过查册来确定一下房子产权是否有瑕疵,业主是否因财务问题而将房屋抵押。其实查册很简单,登入土地注册处,交10港币查册费就可以看到房子的所有交易记录,房屋有没有被订契约等等。
我们这间房子查册的结果是:房子没有业权上的问题,只是有一个2nd mortgage,即“二按”,可以看出房主有财政上的压力。于是我们试探性开出了一个低价,比当初一手楼买入价还低,也没想到业主同意了。于是就这样突然上车了,从看房到买房不够一个星期。
虽然计划了几年,但真的上车,在最初的几个月还是挺懵的,很难想象这么大的一件事突然就发生了。
在买房到成交的这段时间,我们也是着实战战兢兢了一段时间,楼市的各种负面新闻层出不穷。
特别在我们签订正式合约之后,新闻报道了将军澳的一单交易,买家疑似被卖家与卖家律师合伙设局,卖家在交易前将房屋按给了不同的财务公司,而财务公司没有即时向土地注册处登记,所以签订临约时买方查册也只见到房屋有二按,不知还有三按四按,抵押总额甚至超过房价。而卖家在交易期间申请破产,也让买家将近一百万的订金打了水漂,辛苦攒下的积蓄打了水漂。
新闻在报道时特别提到,如果查册时已经有二按的房产,买家在购买时需要特别小心,而我们的查册记录恰恰就显示着二按记录,而且我们的卖家同新闻里的一样,也是签合同特别爽快,甚至没有再返价。
种种迹象似乎有点令人不安,然而已经签订了正式买卖合约,我们也无法再修改合同,增加一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条款,只能希望遇上的是诚心卖楼的好卖家,提着一口气,直到成交日顺利收到律师通知,成交成功,拿到钥匙,进到新家,我们才敢确定:顺利成交,有惊无险。
在跌市买房确实需要勇气,但作为普通人也很难预料房价的最低点。买房前也有过挣扎,但在房子月供和目前租金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设计从业者,还是想拥有一个能自由发挥一次的小家。我终于在这个漂泊了十年的城市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定据点。
无论房价如何,生活还是要继续,希望在这个未来小家里住的开心舒适,生活越变越好。